查看原文
其他

能带来极致阅读快感的一本书

南大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魔幻之事近在咫尺,有时现实就如小说般荒诞。


《肯辛顿旧事》是苏格兰重量级作家缪丽尔·斯帕克的代表作,《纽约时报》赞其是“能带来极致阅读快感的一本书”,讲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战”后破败的英国伦敦,光怪陆离的出版界的故事。全书充满了主角霍金斯太太关于写作的金句以及如何善用生命的理论。


这部小说部分基于斯帕克真实的生活经历……有趣,一针见血,聪明但不露声色……斯帕克文笔犀利、目光敏锐,在书中展现了独特的英伦式幽默和她对人情世事的洞察。这本书歌颂了独立自足——或者说一种韧性,它也是一本示范手册,告诉读者如何克服看似不利的情况。它以斯帕克独特的语言写成:洗练、有趣、坚韧。



缪丽尔·斯帕克于1918年2月1日出生于爱丁堡。她是茜茜和伯纳德·坎伯格夫妇的二女儿,她父亲是位工程师,家族兼有犹太人和立陶宛血统。她在1992年出版的《自传》中详细地记述了温馨的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的家庭虽属劳动阶层,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她并没有缺吃少穿。她的母亲性格外向,有很多朋友,总是在唱歌和讲故事,她的衣着总是很特别,在布隆兹菲尔德那些衣着单调的女人中间,她显得很出众。


她五岁时,老斯帕克送她上了詹姆士·吉尔斯皮女子学校,她在那儿一直读到十六岁。在她的记忆中,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她曾被选为学校的“诗人和梦想家”,她早年写的诗歌就发表在该校的校刊上。1929年,她遇到了她的启智老师——独身的克里斯蒂娜·凯伊,这位老师对她此后的生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例如,正是这位凯伊小姐,带着她和她的朋友们——“尖子中的尖子”——穿过老城区远足、看展览、听音乐会、参加诗歌朗诵,她还鼓励她,一定要当作家。她后来写道:“我感觉我别无选择。”她的第六部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布罗迪小姐的青春》里的女主人公不能说是完全按照凯伊小姐的模子写的,但和凯伊小姐十分相似。和离经叛道的布罗迪小姐一样,凯伊小姐热爱意大利文化,天真地崇拜墨索里尼,将墨索里尼的画像挂在墙上,和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画作挂在一起。


根据《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原著改编的电影《春风不化雨》


毕业后,斯帕克报读了赫瑞瓦特学院的一个概要写作班。后来,她找了份工作,是一家百货商店店主的秘书,该商店位于苏格兰首府的主干道王子大街上。在一次舞会上,她邂逅了曾经的犹太教信徒西德尼·奥斯瓦尔德·斯帕克(Sydney Oswald Spark),她事后想,他名字的首字母应该是在提醒她离他远点儿,这位“SOS”和她爷爷奶奶一样生于立陶宛。她十九岁,他三十二岁。他想去非洲教书,缪丽尔呢,迫切想离开爱丁堡,开始自己的生活,于是答应了和他订婚。1937年8月,她跟着他到了南罗德西亚(现在的津巴布韦),9月,他们结了婚。1938年,他们的儿子罗宾出生,不久,他们就分居了。


第二年,战争爆发,斯帕克回家的希望落了空,她只能留在非洲。1944年,她总算离了婚,搭乘运兵船回到英国。她把儿子交给父母照顾后,回到了伦敦,这座城市遭受了德国的闪电袭击,满目疮痍。她住在海伦娜会馆,也就是小说《收入菲薄的女孩们》中泰克五月会馆的原型。她在外交部政治情报司工作,这个机构存在的目的是面向德国人做反纳粹宣传。


战争结束后的几年里,她尝试以写作谋生。1947年,她担任诗歌协会的秘书长并兼任协会杂志《诗歌评论》的编辑。然而,她和传统主义者之间产生了分歧,包括节制生育运动的发起人玛丽·斯托普斯。斯帕克说,很遗憾,“是她的母亲没有节制生育而不是她”。她的第一本书《致敬华兹华斯》是与她当时的恋人德里克·斯坦福合作完成的,于1950年出版。两年后,她凭小说《撒拉弗和赞比西河》赢得了《观察家报》发起的短篇小说创作比赛。1952年,她的处女作诗集《〈芳法罗〉及其他诗作》问世。


她于1954年皈依天主教,碰巧在此期间,她开始创作她的第一部小说《安慰者》。这部小说于1957年出版,赢得了格雷厄姆·格林和伊夫林·沃等知名作家的称赞,这样一来,斯帕克就可以辞掉兼职秘书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创作。四部小说——《罗宾逊》、《死亡警告》、《佩卡姆·赖伊民谣》、《独身者》和一部短篇小说集《不归鸟》接踵面世,她的独创性和幽默感进一步得到肯定。


不过,真正让斯帕克一举成为国际知名畅销书作家的是1961年出版的《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该小说被改编成话剧和电影,女星麦琪·史密斯在剧中扮演题名中的女教师,她凭该剧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史密斯和她所扮演的角色紧密联系在一起,斯帕克说,很多读者甚至认为是史密斯造就了布罗迪小姐。斯帕克喜欢称这部小说为“摇钱树”,它不仅赢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也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在作者漫长的创作生涯里,一直畅销不衰。在美国,《纽约客》杂志最早刊登了这部小说,编辑威廉·肖恩为斯帕克提供了一间办公室,她在这里创作了两部小说,《收入菲薄的女孩们》和《曼德尔鲍姆门》,后者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麦琪·史密斯在剧中扮演题名中的女教师


1967年,斯帕克厌倦了纽约的喧嚣和幽闭,去了意大利和罗马。同年,她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还出版了第一批短篇小说集和诗集。她不断有长篇小说问世。1968年出版的《公众形象》入选布克奖候选名单。斯帕克自认为她最好的小说是1970年出版的《驾驶席》。1974年,她出版了《克鲁修道院院长》,这是一部暗讽“水门事件”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修道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斯帕克离开罗马去了托斯卡纳,住在她的艺术家朋友佩内洛普·贾丁闲适的乡下老房子里。房屋被葡萄藤和橄榄树环绕,在这里她可以专心写作,不用担心有人打扰。此间创作的第一批小说有《接管》、《领土权》和《处心积虑》,《处心积虑》再获布克奖提名,这幢房屋也成了她最后的家。


她晚年常常病魔缠身,但她从未停止创作。写作是她的天职,她始终笔耕不辍。她总是在写诗,从不缺写小说和戏剧的点子。她晚期的作品有《肯辛顿旧事》、《学术会议》、《现实与梦想》以及《教唆》等。她的收笔之作是《精修学校》,于2004年出版,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未来的作家。两年后,斯帕克溘然长逝,终年八十八岁,葬于基亚纳河谷奥维托村带围墙的公墓里。她的墓碑上仅仅用意大利文刻着:诗人。


本文节选自《肯辛顿旧事》,有删改


《肯辛顿旧事》

[英]缪丽尔·斯帕克 著

柏雪 译

点击图片 一键购买


书里那个独特的伦敦全是奇幻地想在出版行业找工作的人。资深编辑,胖嘟嘟、十分可靠的霍金斯太太,直呼阿谀逢迎的蹩脚文人为“尿稿人”——呕出了一堆文学材料,尿出了雇佣文人写的报章杂志,拉出了恶心的散文。霍金斯太太的直言不讳催生了一场刻意的、质量低下的文学表演。恶意滋生,如病毒般,感染了霍金斯太太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本书里,无端邪恶和权力滥用,与毫无真实性可言的糟糕写作,归根结底是一回事。

你可能还会喜欢:
为了那场所有人都是配角的愚蠢闹剧
我们相爱如罂粟和记忆
家庭幸福和面积相关

 期待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